甘肃陇南:小康互助组“产业嫁接”的新探索
时间:2016-01-25 09:50:00;来源:陇南市
“我帮带谭宝宝、王定福、曹建业3户贫困户,共种植香菇4万袋。”两当县杨店乡灵官村村民龙麦成说,去年8月份建棚,如今,他们的14个棚已收了三茬香菇,卖了2万多元。
在龙麦成的香菇大棚旁边,竖立着一块“灵官村香菇种植小康互助组”的牌子,牌子上清楚地标明了互助方式及利润分配方案、互助章程、村“两委”班子职责、致富带头人职责、组员职责及运行流程示意图等内容。
“这是在开展双联和精准扶贫行动中,政府立足灵官村实情,探索创新出的一条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新路子。”灵官村村支书曹宗孟说道。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扶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发展任务和民生工程,紧盯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在两当县率先走出了一条小康互助组助推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曹宗孟介绍说,小康互助组是一种介于农村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之间的新型组织形式,核心是组织贫困户以惠农资金、劳动力和土地入股分红,实行大户对贫困户“收入保证”和政府、双联干部对大户“双承诺”支持的机制,让贫困户和大户自愿互助,实现“产业嫁接”,形成以“大户+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以及贫困户抱团互助等形式多样的发展模式,使每个建档立卡的扶贫户都有可靠的脱贫目标、内容、方式和保障。“这是在2014年开展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为了实现全村的整体脱贫,政府进一步创新思路,将双联和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在村上先行探索,依托能人大户已有产业基础,通过签订‘互助协议’推行的。”
据记者了解,小康互助组针对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技术匮乏、销售渠道不畅、产业规模小等问题,探索出龙头企业、合作社和致富能人与贫困户“抱团”发展的小康互助组结对帮扶模式,实现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扶贫政策、市场销售等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这个方法很好,既解决了能人大户的资金、土地问题,又发挥了合作社的带动作用,也为贫困户增加收益,是一个双赢的举措。”曹宗孟说。
“我原来是从云屏乡搬迁过来的,因为各种原因收入微薄,生活十分困难,自2012年以来,在双联单位和政府的帮助下,发展起了苗木产业,通过出售树苗,家里的收入逐年增长。”胡光林是两当县杨店乡灵官村出了名的贫困户,自双联行动和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后,在双联单位和政府的联系帮扶下,转变思路,发展产业已经实现了脱贫。
“去年我也作为能人大户帮带了1户贫困户来发展香菇产业,总体情况还不错。”胡光林笑着说道。
其实,两当县还以小康互助组的模式为例,探索建立了双联互助组、电商扶贫小康互助组、乡村旅游小康互助组等7种精准扶贫小康互助组480个,引导群众发展核桃、食用菌、育苗、养殖等特色产业。
目前,两当县已成立“小康互助组”252个,并通过致富能人帮带型、龙头企业引领型、专合组织带动型、优势互补共富型等不同类型的小康互助组模式,带动贫困群众2304户8658人实现了增收。
据不完全统计,小康互助组的帮扶形式已覆盖全县贫困总人口的79.4%,带动贫困户发展食用菌230万袋、土鸡15万只、中小药材0.8万亩、育苗1735万株,预计实现产值2825万元,人均增收3262元。
如今,通过规范引导、示范带动,小康互助组的运行与推广不但促进了发展方式的转变,让贫困户“单打独斗”、大户“各自为政”向组织化、规模化生产转变,为农户增收撑起了“保护伞”,而且促进了贫困户观念的转变,拓宽了贫困群众视野,提高了群众的合作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激发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同时,还促进了扶贫投入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将企业、合作社、能人大户等社会力量的技术、资金与扶贫政策、群众劳动力、土地等资源进行整合,让贫困群众在合作经营中获取更大利益。
纵观全市,两当县只是八县一区探索精准扶贫脱贫,助推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而今,在陇南各地,都已经纷纷掀起了学习两当县小康互助组助农增收的热潮,相信通过推广实践,小康互助组这种新的模式,必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