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大:紧抓“双一流”有利时机 推进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时间:2017-06-01 12:35:52;来源:福建农林大学
近年来,福建农林大学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紧紧抓住2014年进入省属高水平建设大学行列的机遇,全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扎实推进内涵式发展,三年多来,学校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2017年3月15日,省政府印发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加大力度支持福建农林大学建成全国一流大学。这一消息鼓舞着全校师生不忘初心,继续努力,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三年多的高水平大学一期建设即将验收,在“双一流”建设的全新历史时期,师生们又是如何 “打好头阵”,齐心协力,共同为实现学校未来美好发展蓝图打好攻坚战的呢?日前,党委宣传部派出记者,通过走进学院、走进机关部处,了解学校各部门、各学院为“双一流”建设所做的努力,通过采访,展示广大师生、干部服务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干事创业热情和精神风貌。
机关:高水平大学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双一流”建设蓄势待发
“目前学校高水平大学一期建设接近尾声,过去三年我校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育取得显著成效,这为‘双一流’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今年学校将实现从高水平大学建设阶段到‘双一流’建设阶段有效衔接。”发展规划处副处长苏金福用简明扼要的语句概括了我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他进一步解释道:“‘双一流’即‘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从我们学校看就是按省里部署开展高峰学科和高原学科建设。经过前期的沟通、调研,‘双一流’重点设置三类建设项目:学科建设项目、重点任务建设项目及公共服务建设项目。其中,学科建设项目已布置学院开展一流学科建设方案预编制,重点任务建设项目由学校层面推进,包括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精准社会服务、提升开放办学和体制机制创新几个方面,由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
“下阶段‘双一流’建设工作安排将围绕三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完善《福建农林大学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本学期出台该方案;其次是开展高峰高原学科遴选;最后是开展其他重点项目遴选,争取9月份完成这项工作……”随着苏金福的介绍,一个“双一流”建设的美好蓝图逐渐浮现在我们的脑海当中……
“我们从2012年开始进行本科生教育的试点改革,至2014年在各个学院铺开,到2017年已经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效。”走进教务处,处长吴祖建向我们简要介绍了教务处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做出的努力:“我校本科生教育改革工作是从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人才分类培养、专业课程建设这三方面展开的。”“在三年的高水平大学建设期间,我们引进了大批年轻博士和海外高端人才。他们在科研上受到集中系统训练,科研成果产出量高,但教学经验尚缺。”吴祖建表示,教务处注重提升此类教师的教学能力,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请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予以专项指导;同时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团队形式增加教学研讨和交流,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在人才分类培养上,教务处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和尝试,如开设农林类、工科类、管理类等不同种类的严家显创新班等。“我们根据学生不同的诉求,安排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即通过改变一些通识课程教育所占比例来实现人才分类培养的目标。“对于计划考取研究生的同学,除英语和专业学习外,大力加强科研方面的训练。让他们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老师的科研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验,得到系统训练;而对于计划考取公务员的同学,则需加重其通识课程的比例。”吴祖建说道,“这样可以更好地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课程改革上,教务处也做到了与时俱进。吴祖建强调:“人才培养的落脚点是在课程上。”近年来,学校增加了慕课、翻转课程等课程的比重。“这一代的大学生都是互联网的原住民,通过这样的建设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投入更多精力到专业学习上。”从本学期开始,教务处还对全体2016级学生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我们的设想是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通识课、面向学科大类的创新创业课程以及与专业结合密切的创新创业课程。”吴祖建说道。创新创业教育需引进大批社会人才、企业精英,“如何做好学校科研力量与社会人才力量的整合,融会贯通,也是需要我们在 ‘双一流’建设中需要去克服的阻力。”
在过去三年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中,我校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今年研究生报名人数相对于去年上涨了60%,硕博士生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汪世华欣慰的说道:“此外,我们的优博培育计划已经成功地进行了好几届,每一届优博结题评选都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高水平人才。国际合作计划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多数学生回国后,学习思路得到了很大提升,由被动学习化为主动学习,未来希望可以选派80%的博士生到国外留学一年以上。”
“研究生院围绕‘双一流’开展的工作主要是研究生学位点的建设。”汪世华告诉我们,学位点建设即以一级博士点为依托的高峰学科的建设和以一级硕士点为依托的高原学科的建设,目前我校植物保护、农学、园艺、林学、生物、资环等学科都在做初步的筹备,预备冲刺高峰学科。“虽然省里面的文件还没有发布,但是我们已经提前部署好工作,学院也已经在着手谋划这项工作了。”负责学位点申报的刘丹玲老师笑着说道,“我们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这一次艰难的挑战。”研究生院上下的昂扬斗志让我们感受到了师生干事创业的激情。
谈到 “双一流”建设,科研院常务副院长邢世和表示:“目前,科研院正积极筹备,正配合发展规划处和一些优势学院、学科,进行谋划和部署。”邢世和提出了今后科研工作服务“双一流”建设的思路和构想:“‘双一流’建设最重要的是顶层设计和深化改革,学校将系统完善相关制度,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和团队的管理,使其适应 ‘双一流’建设的需要。‘双一流’建设需要建成一流的学科、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科研和一流的社会服务,其中,人才是第一要务,目前职能部门和各个学院、学科都在酝酿、规划和思考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和凝聚一批人才在高峰学科中,实现精准引才;科研院也将在此基础上,围绕人才、团队这两大抓手推进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产出,对准目标,冲刺国家级和部级平台,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国家和部级创新团队,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其中重大科技项目的申报和科技进步奖是重点。”
高水平大学建设期间,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突破,对于学校建设“双一流”的前景,邢世和表现出了信心,他说: “目前,学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出台了若干意见,推出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相信这些政策的落地将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学校“双一流”建设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双一流’建设对于我校一个重大的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对准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争创一流的科研业绩,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科研支撑。”
“对新农院而言,不论是高水平大学建设,还是‘双一流’建设,我们的目标都是要将社会服务工作做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朱朝枝和我们分享了今年新农院的工作计划和重点,“为完善我校社会服务机制,学校已经组织一些人才到校外考察,预计在今年6月初召开社会服务大会,会议将出台一系列从规章、制度、管理、鼓励政策等层面有序推动社会服务工作的政策。”朱朝枝解释道。“我们正在进行的美丽乡村建设是‘双一流’建设的一个亮点。”2015年,新农院在晋江组织5个博导团队,共100多人,计划在5年时间内,通过人员驻村与村民一起探讨美丽乡村建设的方式对晋江实行校村共建。今年刚好是从规划到建设方案落地的第二年。此外,在精准扶贫工作上,今年我校选派57位专家去往23个省定贫困县。与此同时,学校组织专家走进贵州、广西、甘肃等省份,实现技术与农业的对接,如在广西发展甘蔗产业;为贵州带去茶叶、菌草技术等。“我校历来在精准扶贫方面的工作发展尚好,新农院在‘双一流’建设阶段会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学院:紧抓时机 找准方向 发挥学院特色优势
在“双一流”建设的新契机下,奋战在一线的各学院师生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他们正在忙着什么、有什么计划,又打算怎样以高水平的大学建设的成功经验过来服务于“双一流”建设?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们分别走进了各个学院进行了解。
“植物保护学院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一批国家级人才,我们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中理应承担起重任,今后,学院将进一步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集中力量、攻坚克难,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做出我们应尽的贡献。”植物保护学院院长魏太云对于“双一流”建设充满信心,也感觉到任务艰巨。他表示,学院将紧紧围绕建设研究型学院的目标,抢抓“双一流”大学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有利契机,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推动学院事业再上新台阶。“在‘双一流’建设中,我们将更加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只有发挥好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学院的发展才能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魏太云告诉记者,目前,学院40岁以下的教师有70人,推动内涵式发展要在资源上对青年人才更多的倾斜。学院充分发挥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目的是让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我们每年举办英龍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还通过英龍科研大比武、青年学术委员会让青年教师们登台亮相,并对优秀教师进行业绩奖励。“科研大比武,比的是科研成果,目的是发现青年人才,知道他们的科研优势在哪里,并针对性地给予引导培养,为学院发展储备了一批有潜力的年轻人。”魏太云还说,一流学科的建设,还少不了服务人才科研和教学的高端平台,今后我们要把各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专注于建设国际合作和交流平台,进一步打造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目前,学院拥有闽台作物有害生物生态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2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今后,我们将依托高层次人才和平台的支撑,让青年人才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围绕“双一流”大学建设,动物科学院院长陈吉龙表示,学院将加大学科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在科学研究与教学方面都要做出创新性的工作。目前,学院正在申报国家级生态养殖虚拟仿真实验中心,还召开了多次会议以推动畜牧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的申报。此外,在本科教育方面,学院致力于提高本科教育水平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加大学院的师资力量,引进了多位高层次人才,“如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新华教授,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张子平教授等均是学院师资队伍的中坚力量。”陈吉龙说到。学院近几年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加大引进人才力度方面,聘请了如陈焕春院士为学院双聘院士等多位高层次人才;在加强科学研究水平方面,已建立四个福建省级科研平台;在积极争取国家级项目方面,学院近几年申请了近20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总经费达到2000多万元;鼓励大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近几年内发表了60多篇SCI论文;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学院与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获得了各种社会资源,也以企业的名义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设立了一系列奖学金,如“大北农”奖学金等。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激发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力争在博士点建设、研究生培养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目前食品科学学院正在申报食品物质学与结构设计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争取在未来三年内实现国家进步科技奖的突破。”食品科学院院长郑宝东告诉我们,食品科学学院为迎接学校“双一流”建设,在人才队伍、科研和学科优化等方面都有扎实的计划。在人才队伍方面,目前学院引进了德国洪堡学者研究员肖建波(入选闽江学者特聘教授和2016年度全球ESI高被引科学家),柔性引进闽江学者讲座教授5人次,在2017-2018年人才目标将重点放在海洋学科国家级人才的引进,加大培养力度培育现有人才进入国家级人才行列。在科研方面,未来食品科学院将会引导学科教师在食品学科类高被引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力争使我校农业学科跻身ESI前1%,食品学科的贡献度达到50%;同时学院方面将会与海欣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推进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进度,先期列入2017年度中央引进地方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在学科优化方面,学院现已形成主线清晰、方向明确、致力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建设,设立的四个研究方向适应区域特点,基础良好,形成合理结构的人才队伍有力支撑一级学科的发展。食品科学学院近期参与学院承办的第二届“食品与医药中的植物化学物质”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赵超副教授告诉记者:“国际学术会议能为青年学生和教师、国际学术专家搭建交流平台,对学院青年人才了解国际学术发展方向、拓展人才培养方式都起到积极作用,增强了学院学科影响力和师生科研热情,同时对于推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双一流’建设,推动学科研究方向与国际接轨都有着重要意义。”
管理学院成立四年来,在学校正确领导和全院师生共同努力下,学院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特别是师资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教师的博士比例由26%增加到52%左右,教师高级职称比例提高到56%。学院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6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社会服务点多面广,成效显著。许多教师入选各项省、校各类人才计划项目。管理学院陈秋华院长介绍道,学院近期将深入研究,科学制定“双一流”建设方案:力争在重大项目方面有新突破,着力提升学院科研水平和实为,积极申报国家级重大课题,并争取社会服务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努力拓展对外交流,提升学院国际化水平,力争申办新的国际合作项目;在重大平台、智库方面,努力建设好省级平台、智库,并争取建立国家级平台;在科研团队方面,争取建设2-3个有较大影响力的科研团队,高水平论文显著增加;在人才建设方面,培养或引进1-2个学科带头人,博士学位比例达到70%以上,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