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县(区)科协、农业农村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科协、农村发展局:
根据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和《中国科协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以及《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乡村振兴,省科协、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实施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并研究制定了《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2年)》。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2019年4月1日
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实施方案
(2019-2022年)
根据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和《中国科协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乡村振兴农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2年)的通知》以及《福建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有关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乡村振兴,省科协、省农业农村厅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实施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主动融入新时代新福建建设大局,对接全省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着力加强农村科普工作、增强农民的科学素质和生产技能,着力推动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着力加大科普资源的供给支撑、形成农村良好科学氛围,切实提高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到2022年,我省农村科普框架体系初步健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水平显著提升,农村科普活动和科普资源不断丰富,农村科普公共服务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取得阶段性成果,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模式和经验。
三、工作原则
——坚持优先发展。在科普要素上优先配置,在项目资金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着力推动人才资源向乡村流动、科普资源向乡村集聚、科普品牌活动向乡村延伸,助推彰显地域特色优势、体现乡村气息、承载乡村价值、适应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的乡村产业发展。
——坚持创新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改革创新,完善科普服务乡村振兴行动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扩大农村科普工作覆盖面和实效性,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科普工作的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
——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聚焦当前农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工作问题,找准重点难点,增强针对性,在关键环节取得重点突破,加快补齐农民的科学素质短板。
——坚持统筹协调。科学把握闽东北、闽西南乡村发展差异性和走势分化特征,统筹协调科协、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力量,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全面加大科普资源配置,推进各地农民科学素质充分均衡发展。
四、重点任务
(一)加强农民科学素质培训
1.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围绕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以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依托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技推广部门、农业职业院校和其他社会培训机构,采取“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模式,推行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教学方式,开展分产业、分类型培育,力争到2022年全省建立一支拥有55万人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2.开展乡土人才培育。通过开展乡土人才示范培训、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组织农业专家下乡指导等方式,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产业带头人和农村电商人才。加大农村学校科技辅导员培训力度,重点开展科技活动辅导、心理疏导、安全健康、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力争到2022年,各地均有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乡土人才队伍。
3.开展小农户群体科学素质培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面向小农户群体普及绿色发展、科学生活、健康文明、乡村文明、绿色殡葬等知识和观念,帮助小农户群体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力争到2022年,小农户群体科学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二)深化科普惠农兴村服务
4.实施“千会帮千村计划”。发动全省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组织广大涉农科技人员深入乡村,开展农业科技精准服务,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引进农业科技项目,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项目,推动乡村科普旅游,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到2022年,实现1000个左右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与1000个左右行政村结对帮扶。
5.实施“科技人员送智下乡计划”。以“院士专家八闽行”活动、“海智计划”等为载体,组织院士专家深入乡村调研指导,与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开展项目对接,为基层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技服务等提供技术指导和智力支持。到2022年,组织300名以上院士专家到乡村服务。
6.探索建立一批“科技小院”。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组织专家、科研人员、大学生常驻乡村,建立一批“科技小院”,开展农业科技项目成果示范、推广和应用,“零距离”持续指导当地农民,加速培育农村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7.加强农村科普示范引领。深入开展科普示范县(市、区)、科普示范村建设,充分发挥科普示范创建专项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推动建立一批农村科普工作的典型示范。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发挥优秀基层农技协、农村科普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的示范作用。
(三)提升农村科普信息化服务水平
8.强化“科普中国”落地应用。联合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科普中国”“福建科普”优质资源,广泛开展科普中国乡村e站建设。通过队伍共建、资源共享的方式,强化乡村科普信息员队伍建设,培训指导农村科普信息员传播分享优质科普内容。到2022年,完成“科普中国”优质资源在所有县(市、区)的落地应用。
9.发挥手机“新农具”科普效用。利用中国农技推广APP等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平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农民手机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利用手机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增收致富的能力。
10.开展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联合有关部门,以知识竞赛、有奖竞答、原创作品征集等方式,开展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答活动,增加农民学习科学知识渠道,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服务农村全面振兴。
(四)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11.推进乡村科普设施融合建设。推动将科普设施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农村综合服务设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建设中。进一步强化农村中学科技馆建设,扩大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的服务覆盖面,提升乡村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推进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科普场馆,为农民及青少年就近参观科普场馆创造条件。
12.组织科普志愿服务进乡村。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组织大学生科普志愿者进乡村,开展科普宣传、指导农业生产,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持续开展高校科学营、科普夏令营、科普报告进校园等活动,为农村青少年接受科学教育提供更多机会。
13.开展农村科普移风易俗活动。结合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全国科普日、科技·人才周等各类科普活动,发挥科普中国乡村e站、农村科普宣传栏(画廊)作用,大力普及绿色发展、安全健康、耕地保护、防灾减灾、绿色殡葬等知识和观念,抵制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消极影响,帮助农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争取将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相关任务纳入本级乡村振兴有关规划。各级科协组织、农业农村部门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实施方案,加大政策保障力度。
(二)完善工作机制
各级科协组织、农业农村部门要统筹协调本部门的各项资源,召集相关部门建立定期会商工作机制。切实履行好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牵头部门责任,会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将各项任务目标落在实处。
(三)提供经费支持
各级科协组织、农业农村部门要统筹使用好基层科普工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民科技教育等经费,为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提供经费保障,加强经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考评,确保专款专用和使用效果。
(四)营造社会氛围
注重挖掘、总结和宣传基层组织开展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的经验做法,通过互联网、报纸、广播、电视等渠道,及时宣传科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先进典型,在广大农村营造崇尚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依靠科技致富、促进乡风文明的浓厚氛围。
主办单位:福建省农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鼓屏路183号省农业厅内4号办公楼
邮编:350001 联系电话:0591-87819186 联系邮箱:fjsnxh@163.com
技术支持:福建众联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 闽ICP备20230059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