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6日,福建省农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对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紫糯两系杂交稻紫两优737选育与应用”进行了评价,与会专家在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经质询与讨论后,一致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强,应用前景好,优质特种稻育种达到国内外同类研究领先水平。
2003年起,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超高产育种课题组利用地方特色优质种质资源,以遗传育种学为原理,进行了水稻新种质创制。课题组率先提出了“双紫双糯”育种策略,育成国内外首个紫糯型两系杂交稻新品种“紫两优737”,先后通过云南、福建、安徽等省品种审定和广西引种备案。母本“紫392S”是利用“鸭血糯”定向培育有成的首个有性转换明显、种皮紫黑色、胚乳糯性、米质优的两用核不育系:父本“福恢737”是选用具有粳稻血缘的“航2号”与印尼紫糯稻“KETAN HI TAM”杂交选有而成的紫糯恢复系。
紫两优737有效聚合Pb、Gn1a、GS3,wx、Sbe1i、SBE3、PUL、Hd3a、Hd1等有利基因,集高产、优质、广适等优良性状于一体,区试产量均在500公斤以上,在云南省区试平均产量比对照增产高达152.1%。2021年,在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举办的米质评比中,“紫两优737”以91.3分超过对照品种长粒香粳(90.0分)和优质地方品种云南墨江紫米(82.6分),2023年福建省第十四届优质稻品种品质现场鉴评活动中获得金奖。此外,还系统研究了紫两优737类黄酮含量、花色苷含量、羟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等四种性状的遗传特点,明确了F1的这些性状表现为加性效应,表型值偏向于低值亲本;分析了温度对紫糯稻种皮颜色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灌浆期日平均气温26℃左右能促进紫糯稻花青素及糯性品质的形成,为紫两优737的优质、高效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成果共获得4个(次)品种审定和1次引种备案,植物新品种权授权1项,发表论文9篇。2019-2023 年累计推广面积46.8 万亩,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1.25亿元。近三年在福建省推广面积占省内同类有色稻米品种90%以上。
紫两优737的育成与推广应用,对丰富杂交稻育种理论,推动杂交稻育种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该成果突破性地解决了传统紫米品种产量低、食味品质差的难题。填补了国内外紫糯两系杂交稻品种的空白,提升了我省在全国杂交稻育种领域的影响力。该成果适用于种子企业开发和粮食生产领域,以及利用紫两优737稻米为加工原料形成一系列农产品,延伸产业链,既可满足消费者对健康保健食品的需求,又可显著提高农户的种植收益,同时,对保障粮食安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建设健康中国,促进健康饮食,改善紫色稻米品质,推动紫米相关产业发展和消费市场升级,提高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我省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水稻所 董瑞霞报道)
主办单位:福建省农学会 版权所有
办公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鼓屏路183号省农业厅内4号办公楼
邮编:350001 联系电话:0591-87819186 联系邮箱:fjsnxh@163.com
技术支持:福建众联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网站备案编号 闽ICP备2023005918号-1